欢迎访问《教育与职业》杂志社官方网站!

2023年, 第1卷, 第2月上期 刊出日期:2023-02-01
  

  • 全选
    |
    研究与探索
  • 马君 王盼盼
    教育与职业. 2023, (2月上): 5-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与社会科学 的基本要求。当前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学科的“三大体系”建设还比较滞后,远远不能满 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职业教育理论的需求。“三大体系”不仅彰显着一门学科的理论价 值和社会价值,也是一门学科成熟度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因此,要准确把握学科特点,构建中国 特色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灵活沟通理论与实践,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的学术体系;立足传 统与理性借鉴,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 郑宏涛 郑之帆
    教育与职业. 2023, (2月上): 13-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振兴需要一支强大的本土人才队伍,与乡村社会联系紧密的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应抓 住机遇,协同育人以化解生存和发展危机,明确培养扎根乡土的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人才振兴、传承 和孵化先进技术助力产业振兴、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思想助力文化振兴等基本任务。在实践过程 中,县域中等职业教育要夯实发展根基,坚持扩容提质相结合 ;调整办学方向,坚持在农离农相结 合;深化育人内容,坚持培技修身相结合;提升育人成效,多元主体鼎力办学。
  • 古翠凤 张雅静
    教育与职业. 2023, (2月上): 2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校企双元育人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需要政行校企等多元主体为其提供内外部 保障。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通过多主体间的协同共治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与高职院校校企双元 育人的保障机制构建有高度切合性。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解决双元育人过程中出现的权责界限不 清、信息资源不对称、共同利益诉求难以实现等现实困境提供理论基础,为有效政府、有能行业、有 为院校、有责企业的构建和校企双元育人保障机制的建立提供实践路径。
  • 林素絮 罗智超
    教育与职业. 2023, (2月上): 29-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资格标准体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实践路径。在“一国两制”、《粤澳合作协议 框架》等政策背景下,粤澳在资格标准领域已合作产出澳门职业技能认可基准、“一试多证”、粤澳合 作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站及职业能力互认清单等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以资格互认机制构建为主,兼 顾粤澳发展实际,但存在机制协调难度大等合作困境。在结合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粤澳资格标准体 系构建的理论框架可由基本体系、运行体系、质量保障体系三部分组成。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粤澳资 格标准体系的发展路径应坚持学习成果及工作成果导向、深化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提升资格标准 体系的适应性、立足本土基础提升内涵、发挥社会主导作用。
  • 教育管理
  • 吴立波 黄楷胤
    教育与职业. 2023, (2月上): 38-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技能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时代,新的政 策体系、经济格局和教育治理推动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变革,高技能人才培养走向融合扩 张、使用转向体面就业、评价迈向生态本位,激励对标社会尺度。虽然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 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培养规模和质量不足、使用分配制度有待优化、评价制度需要完善、奖励激 励机制有待创新等问题。因此,变革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度还要加快推进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 融通发展,加强职业技能标准开发和评价监管,落实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政策,创新保障机制激发技 能人才活力。
  • 门超 周旺
    教育与职业. 2023, (2月上): 45-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质是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多维链接而实现深度融合,以知识势差机 理、资源集成机理为基础,提出了技术研发合作模式、实体共建合作模式、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三种产 教融合表征形式。基于此,文章从战略导向、路径选择、结构链接、保障条件等方面阐述了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推进的症结,从而提出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推进策略,包括以育人为核心,立足职业教 育产教融合的区域性产业发展;以稳固为原则,拓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以链接为抓手, 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在要素对接;以机制为突破,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 曹留成
    教育与职业. 2023, (2月上): 52-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界定了现场工程师的内涵,分析了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的时代价值,指 出了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的改革策略:组建现场 工程师学院,完善校企“双主体”管理体制;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力度,打造“双师”结构教 学团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 式;推进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实施学徒的动态择优增补;加强经费保障,强化监督指导。
  • 职业指导
  • 许远
    教育与职业. 2023, (2月上): 59-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适应我国数字经济的崛起、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社会职业分工的变化,《中华人民共 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 年版)》标定了 97 个数字职业。劳动力市场对数字技能的需求随着数字新 职业的产生和传统职业的数字化转型迅速增加。通过对数字职业的标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 识数字经济、数字职业、数字技能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各职业对数字技能的新需求,研判变化趋 势。下一步,应以《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指针,将数字技能开发融入职业 能力建设体系并付诸实践,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为劳动者数字技能发展提供支撑,开发通用数字技 能框架体系,推进职业标准数字化转型,创新开展数字技能提升培训,促进专业教学标准数字化转 型,完善职业院校课程和教学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智慧校园,组织数字技能职业技能竞赛,让 “数字技能”成为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
  • 高婷婷
    教育与职业. 2023, (2月上): 68-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劳动力规模增长快,毕业生能力与市场需求仍有差距,毕业 生与对口岗位发生错位,市场期望与供给能力存在冲突。就业结构失衡具体表现在学历、专业、知 识和技能、认知四个层面。大学生职业形态偏好、职业志趣偏好、职业氛围偏好、职业价值偏好与个 体能力、市场要求的内外一致性水平较低是就业结构失衡的成因。在厘清大学生职业偏好一致性 水平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可以从精准有序实施生涯教育、推行“职业自我”数字档案、健全实 践学习机制、打造一体化就业服务系统等方面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的困境。
  • 课程与教学
  • 花鸥 曾庆琪
    教育与职业. 2023, (2月上): 76-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首先分析了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历史进程,然后指出了职业教育课程发 展遇到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在价值的缺失、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建设的热情有限、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与教学实践有脱节等问题,最后提出了职业教育课程的未来走向:逐步转向“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 取向、全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课程体系、探索完善“多重适应”的课程改革机制、建立健全 “统筹协调”的课程管理体制。
  • 史洪波 阳琼芳 梁裕
    教育与职业. 2023, (2月上): 83-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将职业伦理作为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立足点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 征、回应职业教育育人本质、构建职业教育思政体系的需要。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价值负载 性、课程结构的成果导向性、课程实施的实践指向性为职业伦理的意义生成提供了可能性。职业教 育专业课程推进以职业伦理为立足点的课程思政改革,要通过深刻挖掘职业伦理的意义生成点、提 升职业伦理融入教学的契合度、走向意义生成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构建起职业伦理意义生成的教 育场域。
  • 交流平台
  • 唐慧 谢莉花 李依瞳
    教育与职业. 2023, (2月上): 89-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德国职业教育在以高校教育为主体的全球性高等教育扩张过程中并未落于下风,仍体现 出其强大的体系功能,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持续升级教育内容、完善职业进修教育层次,坚持 以授予职业型资格为本体任务,形成体系内部独立且畅通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则通过延展体系边 界,建立多种职业教育类学校以及形成混合职业教育和高校教育的多元教育形式。德国职业教育 体系在坚守类型特性的同时,延展出不同的附加形态和功能回应高等教育扩张,在当今社会依然生 机盎然。
  • 娄雨璠 王瑜
    教育与职业. 2023, (2月上): 96-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隐性辍学现象制约着西南地区中职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这种从常态学习向隐性辍学的 转变主要经历了推力作用与拉力作用相互博弈的过程。防控中职学生隐性辍学需要从外控保障逻 辑向内生治理逻辑转变,即注重情感体验的校社合作,消弭文化差距性;强调多元协同的校企合作, 消减文化一致性;创新资源共享的校际合作,激发文化内生性。
  • 张洋
    教育与职业. 2023, (2月上): 104-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独立学院转设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方略和重要任务,但由于独立学院 类型多样、情况复杂,转设进程并不顺利,特别是国有民办型独立学院整体转设进程缓慢,成为独立 学院转设的难点。造成其转设进程缓慢的现实困境主要包括推进主体之困、路径之困、条件之困三 方面。转设为政府设立的基金会举办的国有民办高校,能够有效破解这一困境,有利于平稳转设和 学校发展。政府和高校要敢于突破创新,高效稳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