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教育与职业》杂志社官方网站!

2022年, 第1卷, 第2月下期 刊出日期:2022-02-15
  

  • 全选
    |
    研究与探索
  • 林俊
    教育与职业. 2022, (2月下): 5-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历史时期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处于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迈进的关键期。结合 现阶段三大导向与发展趋势,“十四五”时期须以“三教”改革落地为核心宗旨、以办学形态类型化为 逻辑起点、以推进产教融合为发展路径、以强化人才“三力”为关键举措,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持 续深化。在实践路径层面需以革新教学要素为突破口,落实多维质量建设;以健全教学体系为着力 点,优化教育类型定位;以搭建专业融合集群为联结点,弥合校企合作“断裂带”;以培养创新型人才 为总抓手,形成人才强国雁阵格局。
  • 张雪翠 王屹
    教育与职业. 2022, (2月下): 13-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创设价值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兼具多维学科视角的新型校企合作形势下的社会共 享型组织。产业学院以共生共建共享为逻辑出发点组建创设,着眼于实现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的 共性需要,归宿于实现区域的整体性发展。基于此,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创设过程中应完善顶层设 计,整合多元利益;做好精准定位,避免产业学院的生态与区位重叠;坚持质量兜底,提升产业学院 的持续赋能。 [关键词]高
  • 李婷 徐乐乐
    教育与职业. 2022, (2月下): 21-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维度构建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分别彰显出社会价值、 育人价值、资源整合价值以及人才供给价值。文章在明确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 系构建的路径:纳入多元化评价主体,建立“校政行企”四位一体的多元化质量评价机制;建立健全评 价标准和指标,筑牢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实施基础;搭建评价框架,明确评价主体职责,健全产教融 合质量评价工作保障机制;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保障产教融合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与公正性。
  • 谭绍华 李同同 谭多宁
    教育与职业. 2022, (2月下): 28-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初叶,由黄炎培等人发起建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社团, 不仅打开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还秉持“大职业教育主义”理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 乡村建设探索。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昆山徐公桥等地开展了为期六年的乡村改进实验,取得突 出成效;之后又在漕河泾创办了农学团,主要培养服务乡村建设的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 的背景下,借鉴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理念和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职业教育可以从实现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复转移”和建设“新农学校”三方面入手服务 乡村振兴。
  • 教育管理
  • 都国雄 何万一 苗睿岚
    教育与职业. 2022, (2月下): 35-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从管理到治理“路径依赖”的解 锁问题;利益相关方关系的规范与重构问题;制度的缺失和有效执行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类型 教育视角下“双高”院校制度建设的对策:突出多元共治,完善多元治理体系;建立高效运行机制,激 发内部活力;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多维监督机制,拓展监督渠道。
  • 毛辉 杨菲 顾伟国
    教育与职业. 2022, (2月下): 40-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的历史演变是产业升级换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内涵的转变。产业 园区产业聚集性优势明显,为产教融合创造了优越的产业条件。文章基于产业园区职业教育利益 相关者视角构建产业园区、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多主体精准对接、系统融合的模式,探索多方主体共 责、共融、共建、共研、共创、共利、共评的实践路径。
  • 范可旭 姜乐军
    教育与职业. 2022, (2月下): 46-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其产生和发展的基本逻辑在于产业,因此,产教融合育人成 为职业教育人才有效培养的不二选择。职业教育关系多方利益相关者,聚合多方面教育资源,具有 开放性、非线性、协同性的耗散结构特征。高职产教融合育人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产教融合动力不 足,合作层次不深;产教融合目标不明,主体利益不清;产教融合资源离散,培养保障无力等问题,这 多缘于产业内驱动力不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无法得到较好体现和满足、资源融合缺乏制度支持和 保障。因此,高职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构建需要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结合利益相关者和协同论的观 点,从确立体现共同利益诉求的人才培养新目标、构建以强化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新体系、建设 以现实场景为依托的资源共享新平台、打造适应未来社会变革需求的师资新团队等四个方面设计 其进路,以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 周思勇 何明友 葛晓波
    教育与职业. 2022, (2月下): 52-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具有明确价值理性追求的价值性、持续追求改善的卓越性、 协同推进的关系性、效益上的有限工具性等特点。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仍然存在 着工作机制不够健全、质量文化尚未形成、数据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据此,文章提出高职院 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路径: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增强质量保证体系的自适应性;多维涵育质 量文化,增强理性自觉的能动性;强化教育数据治理,关切大数据的伦理向度。
  • 许涛
    教育与职业. 2022, (2月下): 58-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制约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发生深刻变 革冲击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适应性变化凸显就业结构性矛盾,以及人职供求的不平衡 导致大学生就业不充分。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逻辑包括提升人力资本、获得社会资 本、促进人职匹配。据此,文章提出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可从国家助推、高校助力、学生自为 三个方面齐发力。具体来说:国家层面优化就业环境,鼓励支持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开拓新 职业空间;高校层面调整就业模式,统筹“人·环境·资源·职业”产生多维聚合效应促就业;学生个体 则通过完善就业素养,理性决策达成高质量就业。
  • 成人教育
  • 姚佳胜 宋肖肖
    教育与职业. 2022, (2月下): 63-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教育政策经历了以德育补充为定位的政策萌芽阶段、以局部试 点为抓手的探索发展阶段、以全面推进为重点的规模扩张阶段和以制度规范为核心的渐进调试阶 段,遵循着以教育均衡为目标的政策动力机制、以社会需求为重心的政策价值取向、以政策工具为 托底的政策实施过程保障和以经济学、政治学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等演进逻辑。未来,我国社区 教育政策应构建以利益整合为中心的政策动力机制、践行以多元协调为基础的政策价值取向、筑立 以优化政策工具组合为支撑的政策实施过程保障、深化以全民参与为根本的政策话语规则。
  • 惠霞
    教育与职业. 2022, (2月下): 71-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基于 2004—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文本分 析,我国职业农民培育经历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过渡阶段、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阶段和探索新 型农民职业化阶段。连续 18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主要聚焦于培育机制、培 育载体、职业农民队伍构成、培育的财政支持以及职业农民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政策价值取向也 从工具取向演化为个体层面的文化、技能、经营取向和国家层面的政治、经济、社会取向共同构成的 多元综合取向。未来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可能在职业农民制度体系建设、培育主体多元化发展、职业 农民角色多重性、农村创新创业及科技农业发展等方面继续发力。
  • 职业指导
  • 申双花
    教育与职业. 2022, (2月下): 79-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因为思维意识、师资队伍、资源保障等限 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即地方高校教学改革中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遇 冷;回避与融合的矛盾,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高校专业课程建设困难;理想与现实矛盾,即创新 创业教育课程没有成熟的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基础保障、融入专业课 程、创新课程建设理论等方面,以期促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展。
  • 汪俞辰
    教育与职业. 2022, (2月下): 84-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同时对高 校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重心和方式呈现出新境遇和新挑战:人才培养与社 会需求不匹配、部门联动与协调推进不匹配、就业指导与精准服务不匹配、就业定位与企业需求不 匹配等现实困境。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从就业主体、就业客体、就业介体、就业环体等方面入手,精 准匹配好人和岗,构建“精准培养、精准施策、精准指导、精准对接”四位一体的就业工作机制,形成 促进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 教师与学生
  • 马力 曹雨清
    教育与职业. 2022, (2月下): 89-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紧跟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新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是保 障高职院校教师从业质量、推动高职师资队伍高质量建设的迫切需要和现实诉求。高职院校“双师 型”教师立体评价有利于“双师型”教师自我完善、有助于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有益于推动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文章提出应遵循以能力为中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维、全过程评价的原 则,从师德师风、知识基础、能力素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五个维度,落实“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
  • 曾全胜 刘文娟 龚添妙
    教育与职业. 2022, (2月下): 96-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转型升级的当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工匠人才成为时代 的呼唤,“工匠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合格工匠型人才的关键。“工匠型”教师具有技术性、职业性和人 文性特征。通过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访谈发现,高职院校在“工匠型”教师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 题。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以标准为引领,建立 培养标准体系;以分层培养为抓手,构建协同培养新模式;以提升内驱力为目标,完善发展机制。
  • 交流平台
  • 王艳 李宇红
    教育与职业. 2022, (2月下): 101-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深度产教融合是实现职业教育成为类型教育的唯一路径,产业学院是走向深度产教融合 的主要载体和抓手。经过高职院校多年的产业学院建设探索实践,产业学院已体现出办学主体多 元化、办学过程开放、办学资源共享、类型多样化、治理现代化等诸多特征,出现了“1+1”模式、“1+N” 模式 、“1+1+N”模式和“N+N”模式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学院。不论何种类型,产业学院的育人成效主 要取决于企业的合作程度,在多元主体的资源整合、统筹协调、有效治理、积极配合下,企业的介入 程度越深,越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 何汉武 阎汉生 徐勇军
    教育与职业. 2022, (2月下): 108-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智 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新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岗位和能力需求,从智能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工 匠型人才角度出发,阐述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新职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滞后,高 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不足;专业能力单一,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需求;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人才培 养与企业需求脱节;职业能力认证标准缺失,社会培训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在新职业、新 需求背景下培养智能制造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思路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