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教育与职业》杂志社官方网站!

2022年, 第1卷, 第12月上期 刊出日期:2022-12-01
  

  • 全选
    |
    研究与探索
  • 刘学东 魏亚
    教育与职业. 2022, 1(12月上): 5-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是我国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科学性、合理 性,经历了试点探索、初步实施、优化调整和协调发展四个阶段。文章通过对 2009—2020 年全国“普 职比”数据的统计分析可知:“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但“普职比”呈现进一步扩大的 趋势。文章进而从政府、中职学校、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视角,提出在普职协调发展背景下“普职 比大体相当”政策的实施要求。
  • 范竹君
    教育与职业. 2022, 1(12月上): 13-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推动职业教育高 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战略选择。书院制是职业本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 手,是工匠精神和职业意识培育的重要载体,在推动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改 革创新中具有独特优势。然而,职业本科书院建设在凝聚共识、顶层设计和机制构建等方面存在困 境。为推进书院制在职业本科院校的探索、发展和推广,要通过加强价值引领、注重彰显特色、构建 制度体系、完善队伍建设等举措深化书院制改革。
  • 王辉 谢长法
    教育与职业. 2022, 1(12月上): 2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特殊职业教育是重要的环节之一。特殊职业教育 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参与治理各方的特征、参与的目标、参与的价值以及行动面向进行逻辑梳理。 研究发现,多元各方的特征有层级关系,以行政机构为引导;多元各方的目标趋于一致,价值层面产 生耦合;行动面向上,多元主体间通过互动适应保障公共政策执行的最终目标达成。要实现多元协 同治理的理想状态,需进一步厘清多元各方的行动目标,凝练目标的发展方向;从组织和执行方的 视角,尝试互动适应理论分析各方在协同发展中的互动效果;以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全面提升和保 障特殊职业教育的质量;对现有激励和评价的体系内容进行重构,优化特殊职业教育发展的体系和 标准。
  • 王淑娟
    教育与职业. 2022, 1(12月上): 29-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新型学徒制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之一,正在大力推广和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 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宏观制度与微观行动策略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地方政府、企业与培训机构是 核心行为主体。文章通过调研和分析各主体在制度实施中的行动策略,描述了地方政府部门、企 业、培训机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的行动困境进而反思背后的机制。研究认为,企业新型学徒 制各主体基于自身利益选择不同的行动策略,面临不同的行动困境。政策制定的初衷与政策实施 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与预期目标尚有距离。为此,需要完善相应的组织、激励和评价机制,综 合动员政府、培训机构、企业等各方力量来确保制度实施成效。
  • 教育管理
  • 高士晶
    教育与职业. 2022, 1(12月上): 37-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相关职业院校已陆续建成多个学校智库,并基于竞赛需求展开前期行动。但在 竞赛全球浪潮背景下,我国学校智库发展并不充分,在模式、结构、功能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折 射出学校智库与竞赛事业间存在的错配关系。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关键期,在发展不确定性持续 存在的语境下,从组织转型视域出发,研究推动职业院校学校智库与竞赛活动形成更具开放性和协 同性的发展路径,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张学 周鉴
    教育与职业. 2022, 1(12月上): 43-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向前推进的一件大事。本科层次职业 教育发展的逻辑是生源进入要具有开放性、人才培养要具有高阶性、面向产业要具有精准性、校企 合作要具有紧密性;进阶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现代职业教育样板、顺应经济与就业结构 变化;路向是制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政策措施、提高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建立本科层次 职业教育评价机制。
  • 李珊 魏小英 雍军
    教育与职业. 2022, 1(12月上): 48-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职业教育具有人才培养优势、技术技能优势、文 化传承优势以及就业导向等内在优势,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为了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必须明 确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肩负促进社会公平的历史 使命,承载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重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应 以服务乡村振兴为育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以强化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为保障,夯实服 务农村的育人根基,以产教融合为抓手,赋能农村产业发展,以乡村文化建设为载体,助推乡风文明 建设,以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为手段,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 成人教育
  • 郭存 何爱霞
    教育与职业. 2022, 1(12月上): 54-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于 2009 年至 2022 年发布的五份《成人学习和教育全 球报告》呈现了全球各国 ALE 治理的相关信息。对报告进行系统分析发现,ALE 治理的演进走向表现 为:价值导向从工具性向人文性转变、主体范围从单一性向多元性拓延、结构模式从中心化向去中 心化提升、工具方法从命令式向沟通式优化。然而,ALE 治理的现实实践与“善治”目标的达成之间 仍存在一定藩篱:能力建设不够全面,治理“有效”有待提升;参与主体范围局限,治理“公平”有待拓 展 ;协商共治深度不够,治理“负责”有待明晰 ;数据集成监管质量不高,治理“透明”有待加强。为 此,各国应以能力建设为依托,确保行动者网络有序运行 ;以民主理念为导向,持续拓展治理参与 者;以协商共治为主线,形成纵横交错治理形态;以监管反馈为工具,集成治理数据信息。
  • 吴杰
    教育与职业. 2022, 1(12月上): 62-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循证实践的社区教育,引导我国社区教育健康发展新方向,创新社区教育发展新范 式。循证实践从“证据—决策”“理论—实践”“居民—社区”等维度,引领社区教育研究范式创新;从 改变拿来主义传统、构建本土化理论框架、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等层面,推进社区教育理论创新;从 构建社区教育大数据库、建立社区教育整体模型、准确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打造专业高效工作队伍、 推动社区教育循证资源整合等方面,实现社区教育路径创新。
  • 农村教育
  • 梁龙凤
    教育与职业. 2022, 1(12月上): 69-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构建农村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价值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 四个子系统出发,分析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时代性、适应性、协同性、持续 性、融合性特点,从推进系统全面的质量观定位形成、质量制度体系的供给与优化、质量标准体系的 构建与完善、质量价值体系的整合与调整、质量评价体系的追踪与应用和质量治理体系的支撑与强 化六个方面探讨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最终达到职业教育高质量推动农村 社会经济发展目的。
  • 曹丽丽 甘晓成
    教育与职业. 2022, 1(12月上): 78-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支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碎片化现象,即 培育政策不健全,各主体在培育中存在自身问题,授课方式传统、培育内容单一,受培育对象文化程 度低,参与培育的积极性不高等。基于此,文章以整体性治理为视角,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 径: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供给,构建多主体联动的共治格局;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环境,促 进培育实施主体的专业化与多样化;立足于受培育对象的实际与需求,促进培育内容、授课方式的 整合;聚焦于受培育对象个体,培育技能的同时更注重价值协同。
  • 教师与学生
  • 丁天明
    教育与职业. 2022, 1(12月上): 86-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文章从政策的演进轨迹和逻辑 方面,系统梳理了 31 年来有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得出“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高职院校在执行相关政策时面临一些困境。高职院校 应紧抓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的契机,通过优化事业发展系统工程、实施办学 条件达标工程、提升教师能力、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推进产教融合多元工程,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 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
  • 孟庆东 阎国华 何湾
    教育与职业. 2022, 1(12月上): 92-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支重要力量,共同肩 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面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加 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的一体化建设,将建设理念从“协同”向“融合”转变,致力于共同理 念指导下的心理融合、共同任务导向下的功能融合、共同使命引领下的内容融合、共同追求驱动下 的发展融合。“思政人精神”的导向性、身份认同的向心性、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和能力素质的互补性, 为两支队伍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推进两支队伍的融合发展,需要系统打造融合发 展的工作模式、建构融合发展的工作平台、设计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 课程与教学
  • 李洪渠 向丽
    教育与职业. 2022, 1(12月上): 98-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视域下的高职高质量课程具有整合性、动态生成性、开放性等特征。当前高职院校 的课程建设主要存在职业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分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内容固化、 “双师型”教师自我发展能力弱化、课程管理与运行制度体系僵化等问题。建设高职院校高质量课 程可采取如下路径:融合职业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构建课程目标体系;打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壁垒,动态整合课程内容;激发“双师型”教师自我发展,推进课程有效实施;改革课程管理与运行制 度,保障课程良性运行。
  • 贺佐成
    教育与职业. 2022, 1(12月上): 105-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职课程场域是教师、学生等课程相关行动者之间基于技术技能课程文化资本分布的各 种位置所形成的客观关系。在场域中,围绕着课程文化资本的“教”与“学”,教师和学生形成相应的 惯习。课程场域中文化资本具有相对统一性和分离性,根据高职课程场域、惯习和文化资本的特征 及影响因素,为了提高课程的有效性,教师和学生可以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针对政治、经济和文化 变化的适应性应对策略;针对课程技术支撑条件变化的课程升级应对策略;针对课程文化自身变化 的保守、继承和颠覆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