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教育与职业》杂志社官方网站!

2017年, 第1卷, 第12月下期 刊出日期:2017-12-15
  

  • 全选
    |
    研究与探索
  • 田佳琦 丁哲学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考验。国家发展的新形势对我国高等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基于产业组织理论,探索和研究企业主导型的 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有利于加强参与集团化办学的各个单位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 合,实现资源共享与校企深度合作,从而获得规模效益。
  • 左祯 孙翠香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10-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尽管目前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日益呈现多样化样态,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认为,政府 加强相关政策引导、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明确协同发展目标、创新协同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各项体制 机制、统一协同合作发展体系,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推进京津冀 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
  • 彭晓红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15-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教育的自身特性与精准扶贫具有较强的内在契合度。在我国扶贫攻坚背景下,实施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落实教育扶贫工作的关键之举。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运行过程中遇 到多重困境,如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精准度有待加强、精准扶贫机制不健全、精准扶贫投入不 足等。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纵深发展,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成效,应加快健全贫困对象分类 识别办法,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强化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健全贫困农村地区的 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加大职业教育扶贫投入力度,完善教育资源配置。
  • 韩玉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22-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英国、德国和日本针对本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特点和需要,开发了细化分解、等 级评定型,工作过程导向、分级描述型和学习教育目标的综合达成度评价型职业教育学业评价标 准。尽管这些国家职业教育学业评价标准的模式不同,但在开发及其修订完善方面有共同性。理 性借鉴他国共同经验,我国政府基于教育标准的一致性和教育政策与就业政策的一致性,建立公共 行政执行协同机制,研发职业教育表现标准开发指南,以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为核心,健全 内外互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依据教学质量监控和国内外调查研究的结果修订完善表现标准, 以提高其客观性、权威性和效率性。
  • 教育管理
  • 刘晓军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28-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职责和职能。当前江苏产业转型升级正处在关 键时期,江苏高职教育必须在宏观上以人才培养规格的高移为主要目标,在中观上以优化人才供给 结构、提升人才供给质量、突出人才供给重点为重要任务,在微观上以调整、合作、对接为实施路径, 用供给侧思维引领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增强对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能力。
  • 董海燕 何正东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34-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高职贯通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方向。顺应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人才成长规律是 中高职贯通构建农业职教体系、实现农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中必须要通过确立分 类定位的人才培养规格、构建纵向延伸的农业类专业课程链、组建协同创新的实践育人平台、健全 双线管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等具体路径,来推动江苏农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
  • 张海娟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39-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影响高职院校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的对策,具体包括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精准服务区域产业人才需求;构筑产学研协同创新 体系,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助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打造终生教育 基地,推进学习型区域创建。
  • 孙耘 刘亢 王颖凌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44-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格局日新月异,对人才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地方高职、 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在人才协同培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选择恰 当的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是提高地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策略。
  • 张孟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48-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首先提出了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然后分析了高职教 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思想性歧视和制度性安排造成“非对接”性阻碍,财政投 入不足产生“非对接”性制约,传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之间不相 匹配,师资队伍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要之间存在落差。最后阐述了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 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舆论导向上树立观念转变的“对接”,外部保障上进行资金政策的“对 接”,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上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师资队伍上打造专职教师与兼职专家 的“对接”。
  • 陈慧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53-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高职院校继 续教育若想实现进一步发展,则必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实现突破与创新。笔者通过论述“互 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进而从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机制、教学方式以及合作共享等方面探索创新途径,以实现高职院校继 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章曙雯 周淑芬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57-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学分互认是促进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机 构活力彰显的表现。我国的学分制改革已进入关键性阶段,需建立适合国情、规范合理的学分互认 系统。文章首先分析了不同类型高职院校间学分互认机制建设的可行性。然后阐述了高职学分互 认的实施模式:辅修专业培养合作、跨校选课、课程免修、学生校际交流。接着论述了高职课程互选 和学分互认存在的问题:国家层面的支持性政策不多;课程类型相对单一,可选范围比较小;高等教 育领域学分互认的范围有待扩大;尚未形成完善的硬性选择、认可机制。最后提出了不同类型高职 院校间学分互认策略:拓展校际学分互认的广度;健全和开放高职学分制,提高高职院校对学分标 准的认识;编制可操作、高效的学分互认程序;构建规范的教育信息服务系统。
  • 职业指导
  • 赵惠娟 胥佳慧 蔡禹龙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61-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以及国家在河北设立雄安新区的决定,不仅为京津 冀区域经济共赢创造了条件,更为京津冀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力开展拓宽了渠道。文章提 出,应从建立与协同发展相适应的新思维、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京津冀实 践体系及开展具有河北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五个维度,提升河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新 路径。
  • 雍莉莉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66-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首先论述了应用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现状:对就业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 服务工作队伍的专业性不强,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服务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就业服务 过程缺乏连贯性,缺乏主动营销的意识,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落后。然后论述了质量观下的应用 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强化政府职能,缓解民生压力;培养服务团队,建立监督机制;增强意 识培养,树立就业观念;强化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培养;完善课程设置,强化跟进意识;建立信息平 台,拓宽就业渠道。
  • 李胜利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70-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协同学思考,指出了协同学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服务体 系存在的问题,如政策体系逐渐完善,但红利不明显;课堂教育逐渐普及,但定位不清晰;科研成果 产出丰富,但转化率较低;创业意愿较为强烈,但成功率较低。最后,从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完善创 业政策体系、创新创业工作模式、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四方面构建了大学生协同创业服务体系,以帮 助更多的创业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王长伟 王艳伟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73-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在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 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互联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并给出了加快大学生创新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对策建议:统一认识,确保创新创业意识植根人心;互联共享,构建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强化融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贯穿始终,保证创新创业教育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协同发展,建立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 熊蕾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76-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培育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是高技能人才成长、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和经济社会发 展的需要。然而,当前高职专业教育还存在着对工匠精神培育的诸多欠缺。加强高职学生的工匠 精神培育,要从构建立体式课程体系、创设情境式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渗透式校园文化体系、完善外 化式制度体系等方面构建“四位一体”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
  • 师资建设
  • 陈亚军 魏焕成 牛西武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82-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关于教学能力的有关研究,并在理论研究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架构体系,认为教学能力是由个体基本能力、基础教学能力、核心教学 能力和拓展教学能力构成的有机整体,进而指出高职院校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存在的问 题,如培训方式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制度的落实力度不够,针对青年教师的激励不足,教学能力 评价体系不健全。最后,积极构建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三段四化—双向提升”机制,以期 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探索新途径。
  • 程旭 王振光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87-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阐述了促进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成长的必要性,提出了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成长途 径,如制定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保障政策,健全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机制,完善高职院校兼职教师 激励机制。最后,从企业参与兼职教师遴选机制、校企人员“互换”机制、教学工作纳入本职工作的 评价机制、区域性兼职教师储备与共享机制四方面构建了兼职教师成长的实现机制。
  • 课程与教学
  • 加鹏飞 燕艳 徐菁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91-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首先论述了“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相关理论。然后分析了地方性高 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国家日益重视高等教育的创 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地方性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必然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具有很强的实 践性、实务性特点。最后阐述了地方性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构 建:社会工作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总体导向,推进社会工作专业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开展与 社会工作相关的科研创新活动,完善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
  • 曹荣军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95-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 群建设的实际,重新审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明确课 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设计构思和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实施路径,探讨 课程建设思路,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功能。
  • 交流平台
  • 杨晓玲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101-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阐述了应用型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指出了应用型院校通识教育 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的问题,如理念游离、课程割裂、教学龃龉,进而提出应加强通识教育理念的宣 传与推广,建设共同基础课程,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推广研究生助教制度,倡导合作教学方式,以促 进应用型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刘娟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105-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然而,掣肘于个体的价值观念、社会的文化 氛围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对文化建设的漠视,很长时间以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都被忽视了。如今,伴 随着个体态度、社会氛围以及高职院校认识的转变,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在此基础 上,结合大学精神进行文化体系建设、结合地域进行文化生态打造、结合高职院校自身进行全面的 文化建设推进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孙伟
    教育与职业. 2017, (12月下): 109-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高职生礼仪文化教育的现状 与特征,进而提出了开辟礼仪文化融入高职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如礼仪文化融入课堂教 学主渠道、融入校园文化、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以提高学生的礼仪道德涵养,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