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办公
  网上公告 More>>
  关于诚邀拍摄教育与职业大讲堂...
  关于《教育与职业》前208期...
  关于对《教育与职业》前208...
  启事
  2023年重点选题
  2022年重点选题
  2021年重点选题
  2020年重点选题
  本刊声明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中介组织或个人代为组稿,不向作者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等任何附加费用,请广大作者谨防上当受骗。为保护本刊及相关单位、个人的合法权益,本刊特开设查询电话:010-67214710、010-67259952,便于查询稿件信息。同时,本刊亦保留向相关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特此声明!


《教育与职业》杂志社
  相关链接 More>>
 全国政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职业教育社
2023年 1卷 5月下期
刊出日期:2023-05-15

研究与探索
教育管理
比较教育
交流平台
成人教育
 
       研究与探索
5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政策的量化研究
唐璟怡 杨方正 张文鹏
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政策作为党和政府加快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应得到进一步 的完善和发展。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工具、政策主体、职业教育发展领域三个维度量化分析 16 份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政策发现,供给型政策工具运用较均衡、环境型政策工具结构失衡、需求型 政策工具运用不足,政府运用的政策工具最多,职业学校和企业次之,行业组织和职业培训机构运 用的政策工具相对较少,职业培训中投入的政策工具高于职业学校教育。因此,为加快发挥国家层 面职业教育政策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应尽快优化政策工具内部结 构,嵌入多元主体利益诉求,协同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
2023 Vol. 1 (5月下): 5-12 [摘要] ( 54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13 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内涵诠释、逻辑进路及研究转向
李名梁 史静妍
现代产业学院是“产学研教创”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既发挥了学校教学 互动、学研相交的功能优势,又充分展现了政府、企业等外部环境主体的产业运行实体作用,以产教 融合、研用互促实现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知网 2012 年—2022 年的相关文献研究, 总结了学者对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的多维综述视角,在深度解读我国现代产业学院概念内涵、逻辑进 程的同时,系统阐释了主要包括基于理论层面的现代产业学院生成逻辑与发展历程、组织属性与内 核要素、运行机制与制度创新、改革路径与风险防范以及基于实践层面的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经验。 基于此,对我国现代产业学院问题研究的未来走向,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式四 个方面做出进一步展望,以期为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的研究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2023 Vol. 1 (5月下): 13-20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21 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高质量发展的 时代价值、核心要义与实现机制
宫丽丽 张安强
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已逐步有序开展,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是必然趋 势。通过总结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实践经验及未来发展的具体要求,可以明确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 制具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中国特色,具有“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具有“立足本来、 扎根中国”的定位逻辑,具有“主动创新、不断超越”的发展特质。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分析,必须健 全基于目标达成的动力机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运行机制、创设基于产教融合的协同机制、创建 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效机制,从而切实推进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的高质量发展,赋能技术技能人才 的可持续发展。
2023 Vol. 1 (5月下): 21-27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28 数字劳动教育的新生态、风险及发展路向
崔中良 王梦钰
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劳动教育的形式、内容和途径,催生出数字劳动教育。与传统劳动 教育相比,数字劳动教育拥有数字化技术的支撑,适应了劳动教育主体的需要,并对教育组织结构 进行重塑。在此基础上,劳动教育的理念、场景、形态呈现出新的特点,教育生态发生了深刻改变。 与此同时,数字劳动教育也存在三个方面的潜在风险:数字程序监视引起隐私暴露、数字人带来师 生关系“异化”以及技术成瘾消解劳动教育的意义。为预防和规避数字劳动教育的风险,应遵循马 克思主义劳动观并回归个性化教育初心,营造风清气正的数字劳动教育风气并建构合理的数字技 术成长空间,以此探寻未来数字劳动教育的出路。
2023 Vol. 1 (5月下): 28-34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教育管理
35 高职学校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评价:理论审视与推进方略
王安安 梁燕
校企合作是影响高职学校办学效能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当 前,专业群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已成广泛共识,但对其质量或成效的关注却并未相应增强,存在着协 同评价机制尚未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适切性不足、评价功能漂移定势等现实困境。研究认为,可以 构建“愿景共塑、资源整合、过程优化、成效达成”四维评价模型,并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构建、“基础+差异”的结构化评价指标开发、诊断改进功能强化等方面深化推进评价工作,切实推动 高职学校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的整体性跃升。
2023 Vol. 1 (5月下): 35-41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42 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课题组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离不开基础研究的前沿突破。要在加 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重视企业特别是行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大型国企的重要作用,利用新一轮颠 覆性技术创新契机激发企业创新需求,提升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积极性,推进协同创新机制,实现 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要健全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长期渐进支持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天 使投资进行风险分担,加强校企沟通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促进 校企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阶段的深度对接。
2023 Vol. 1 (5月下): 42-46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47 关于独立学院转型为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思考
杨新春 李磊
独立学院整合公办高职高专资源从而转型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既是推动独立学院转型 发展的有益探索,又是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重要路径。针对转型过程中存在的政府指导 不够精准、多方利益诉求交织、人员安置问题初现、融合发展难点凸显等诸多困境,必须发挥各级政 府、母体高校、独立学院、公办高职高专等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作用,尤其要在提升政府协同治理能 力、树立命运共同体行动意识、完善社会风险防控机制、探索两校融合发展新机制及构建多元主体 协同办学格局等方面做出努力。
2023 Vol. 1 (5月下): 47-52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53 基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定位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周小青 姜乐军
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基于对现有职业本科 办学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从类型和层次两方面探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定 位下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进而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在确定培养规格、发挥多主体作用、构 建课程体系、推进“三教”改革方面的实施路径。
2023 Vol. 1 (5月下): 53-58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59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意蕴、现实审视和实践路径
钱兴成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内在要 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客观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准 确把握“对上与对下”“内化与外化”“主责与主体”“所需与所能”“当下与长远”等多重关系,通过凸 显专业优势、锚定以人为本、强化产业支撑、坚持变革重塑,在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载体、提升服 务能级中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2023 Vol. 1 (5月下): 59-64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65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董彦宗
在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对接区域产业发 展、实现校企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但目前仍存在运行管理效能不足、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协同化服 务能力欠缺、人事管理制度落后、评价功能和激励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高职院校应对接科技发展趋 势,推进多元主体深度参与,提升科研资源核心价值和共享程度,打造平台协同式服务能力,制定科 研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形成以“共享、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平台管理模式和评价激励措施,全面提升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2023 Vol. 1 (5月下): 65-70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成人教育
71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政策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
张成涛 林欢
新型职业农民政策研究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关注点,当前的研究因缺失整体性而 难以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政策研究的脉络。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分析结构、梳理特征和把握趋 势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政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发现,当前研究的热点 分布在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内涵特性、培养目标和培育主体等方面。未来新型职业农民政策 研究应从新型职业农民政策的本质属性、研究框架、执行主体、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和部分边缘位 置高频关键词等维度进行调整优化。
2023 Vol. 1 (5月下): 71-78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79 教育变革中社区教育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的审思
叶长胜 吴瑜珂 李家成
社区教育变革的核心是教师变革,革新的行动方向是推进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这既是 社区教育教学特殊性的内在要求,也是社区教育教师复杂化的特性使然,更是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以 及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诉求。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因职业与角色认同的缺乏制约发 展意识的生成、群体结构的高度异质化规约发展力量的发挥、职前职后培养过程中的非连续性阻滞 发展过程的一体化、外部支持不足掣肘发展水平的提升等现实挑战。推动社区教育教师持续性专 业发展,应注重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专业发展理念培育,以教师主体力量的激发为依据构建分层 分类培养的实践样态,基于行动实践以探索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注重外部支持,发挥数字赋 能优势。
2023 Vol. 1 (5月下): 79-85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比较教育
86 德国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激励机制构建及启示
陈晓霞 何少庆
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是德国现代学徒制成功的关键。通过对德国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 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良好的经济利益推动使其有利可图、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其有章可循、 高效的人力资源储备使其有才可用、尊重技术工人的文化氛围使其有感可为。同时,德国政府有效 构建了一套完善的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激励机制,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明确了企业的核心地位,构 建了合理的成本分担制度,架设了协同治理架构,出台了系列化的激励包和合作培训项目,有效激 发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借鉴德国经验,我国应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 的主体地位;综合运用经济举措,实现企业利益诉求;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作用,构建多元主体协同 治理的格局;提供专业化的学徒制企业培训,鼓励更多中小型企业参与;多渠道加强宣传,营造尊重 技术工人的社会文化氛围。
2023 Vol. 1 (5月下): 86-93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94 美、德、日三国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王瑞 蔚志坚 陈炯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 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美国、德国、日本三国非常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经过多年的发展,分别 形成了“生涯与技术教育”模式、“双元制”模式以及“多层次立体化”模式。分析美、德、日三国职业 技能培训经验,可归纳为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健全职业技能资格框架、 落实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促进职业技能培训教员的专业化发展等。借 鉴其成功经验,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职业教育法为基础,以国家资历框架 为纽带,以政府资金为主导,以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标准为依据,以教师队伍专业化支撑,构建不同 类型、不同层次教育有效衔接、互相融通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和服务效能。
2023 Vol. 1 (5月下): 94-101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交流平台
102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嬗变、实践困境与恰切路径
吴韦成 易希平
在脱贫攻坚阶段,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服务乡村发展致力于助推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帮 扶和实现技术支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服务理念的重构、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服务方 式的优化则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回应乡村发展的应有转变。面对时代的嬗变,高职艺术设计类 专业需要认真审视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梳理分析技术与人文、单一与全域、专业与产业的关 系,并通过淬炼文化“软实力”、提升人技“创新力”、整合产教“匹配度”等举措,助力乡村振兴。
2023 Vol. 1 (5月下): 102-107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108 从职业发展规划视角构建企业青年员工培训体系的思考
丁蕾 战帅
将企业对青年员工的培训与青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统一、相融合,不仅有利于满足企 业发展和青年成才的双重需求,也是实现青年成长成才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的有效管理方式。 针对当前青年员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全方位多层次做好培训项目设计, 丰富拓宽培训载体,加强企业培训效果评估,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健全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各项机制, 从而完善以职业发展规划为导向的青年员工培训体系。
2023 Vol. 1 (5月下): 108-112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教育与职业杂志编辑部京ICP备13045389号-1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京ICP备1304538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088号